31岁小伙突发心脏骤停 厦心植入新型除颤器长久守护
一场发生在医院内的突发室颤、心脏骤停,让31岁的小伙子直面了死亡的威胁。近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起搏团队在福建省率先为两名猝死高风险患者植入了血管外胸骨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EV-ICD),为全国首批植入。这款今年刚获批的全新器械,突破传统植入方式,导线不进入心脏和血管,极大降低了长期风险,为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更持久的生命守护。
年轻小伙心功能严重受损 院内突发心脏骤停
年仅31岁的颜先生,早在9年前就因急性心肌梗死接受过血栓抽吸手术。然而术后多年他未规律服药,也多次拒绝复查,胸痛、心悸反复发作,直至3年前复查冠脉造影,才发现心脏大血管再次堵塞,心功能严重下降。近两年来,他连走路都感到双腿酸胀,日常活动受限。
近日他再度因不适来到厦心就诊,结果入院没多久就发生了惊险一幕:颜先生突然发生室颤,导致心脏骤停,所幸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进行电复律抢救,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幸好他这次是在院内发生的室颤,要是在院外,后果不堪设想。” 厦心心内科主任医师蔡彬妮事后感叹道。
这次亲身经历的生死考验,让颜先生彻底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终于下定决心接受手术治疗。进一步检查显示,他的心脏射血分数仅剩32%(评价心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值应在50%以上),属于心源性猝死的极高危人群。数据显示,心源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由于发病急、抢救窗口短,院外存活率极低,我国幸存比例仅为1%-2%。
避开血管植入电极 新技术实现“安心又自由”
考虑到颜先生对传统经静脉植入方式存在顾虑,且希望术后能恢复正常运动和生活,厦心起搏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EV-ICD植入方案。经术前胸部CT精准评估患者胸骨下解剖结构,规划电极路径,在厦心王焱院长带领下,王斌副院长、蔡彬妮主任、李琳琳主任率团队顺利完成了手术,患者次日即返回普通病房。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治疗措施,”蔡彬妮主任介绍,EV-ICD是全球首款兼具除颤、复律及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功能的血管外除颤器。它实现了技术上的重要突破——创新地采用了胸骨下电极放置方式,无需将电极植入心脏或血管内部,从而有效规避了血管内相关并发症,也降低了未来拔除电极导线可能带来的风险。
该除颤器还因电极正对右心室,显著降低了所需除颤能量,预估使用寿命可达11.7年。这意味着患者不仅治疗更安全,还能减少未来因设备更换带来的手术次数和经济负担。此外它体积更小,全面兼容磁共振检查,患者术后接受影像评估不再受限。
“EV-ICD融合了经静脉与皮下除颤器的双重优势,为我国猝死高危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便捷、更耐用的新选择。”王斌副院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