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 | 警惕“沉默杀手”盯上年轻人
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今年的主题为“从头到脚积极管控,预防血栓守护健康”。血栓,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可导致心梗、中风、肺栓塞等。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血栓疾病的认知,普及科学防治知识,本报专访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厦心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庄晖,支招如何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积极防治血栓。
脑出血老人患肺栓塞 溶不溶栓陷入两难
肺动脉栓塞是血栓疾病中最为凶险的类型之一。庄晖主任介绍,肺动脉栓塞多由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血栓随血流“漂流”至肺动脉,导致呼吸循环障碍,严重时可迅速致命。
“过去,对于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尤其是合并脑出血史、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溶栓治疗风险极高,医生往往面临‘治与不治’的两难。”庄晖表示,这一困境如今已被打破。
今年8月,厦心医院血管外科与国内工程师团队合作,历时三年研发的肺动脉取栓器械正式上市。该器械能通过微创介入方式,精准“抓捕”并取出肺动脉中的血栓,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厦心医院血管外科每天都接诊到血栓病例,其中不少是外地转来的重症患者。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曾有脑出血史,长期偏瘫,因突发肺动脉栓塞生命垂危。当地医院考虑到溶栓可能导致再次脑出血,不敢轻易用药。转至厦心医院后,血管外科使用国产创新取栓器械,仅用1个多小时便成功取出大量血栓。术后老人呼吸迅速改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两三天后即康复出院。
截至目前,厦心医院血管外科已为十余名中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取栓手术,器械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标志着厦心医院在肺栓塞微创治疗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少女乘长途飞机 腿里长出20多厘米血栓
除了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是临床常见问题。庄晖指出,此类血栓好发于久坐不动的人群,如长途旅行者、办公室职员等,且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
一名十来岁的小女孩随家人乘长途飞机赴西北旅游,途中久坐未活动,下飞机后即感到左腿肿痛。女孩一瘸一拐勉强完成行程,返厦就医时发现左腿大腿至膝盖处已有长达二三十厘米的血栓。经厦心医院手术取栓,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女性由于静脉结构更迂曲,加上激素影响,更易形成血栓;而年轻人沉迷电子产品、缺乏运动,也成为血栓‘新目标’。”庄晖提醒。
血栓形成有三大危险因素
庄晖介绍,血栓形成主要有三大要素: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肿瘤患者、孕妇、长期卧床者、血管外伤患者等均属于高危人群。
“研究表明,血栓完全自溶的比例仅为5%-10%。若不积极处理,血栓可能长期附着血管壁,导致血流不畅,引发腿部反复肿痛、皮肤溃烂(老烂脚)等。”庄晖强调。
目前,血栓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溶栓与手术取栓。随着国产器械不断创新,手术取栓技术日益成熟,厦心医院在此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
血栓虽险,却可防可控。从科普教育到器械创新,厦心医院正以系统化的防治体系,为患者筑起一道“血管健康防线”。
庄晖呼吁,希望更多人重视血栓,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真正实现“从头到脚”的全面健康守护。
链接:国产新型静脉取栓器械 厦心团队参与大量研发工作
在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面,厦心医院积极参与国产取栓器械的研发与临床研究。目前近一半的国产新型静脉取栓器械均有厦心团队的贡献。
通过仅3-4毫米的穿刺口,器械可直达血栓部位将其取出,患者恢复快、创伤小,已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首选。
医生提醒:防栓从日常做起 勤动 补水 早就医
庄晖提醒,预防血栓,不妨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科学补水。建议每日饮水1000—2000毫升,避免血液过于黏稠。
避免久坐久卧。办公室职员、教师、售货员等需长时间站立或静坐的人群,应有意识地进行脚踝运动,如勾脚尖、踮脚、旋转踝关节等,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长途旅行者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
高危人群主动预防。因病卧床者应尽早下床活动,若无法自主运动,可由他人协助进行被动运动。
警惕早期信号。若发现单侧腿部突然肿胀、发红、发热或疼痛,两腿粗细不一致,应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尽早就医。庄晖特别提醒,有时腿部肿胀自行缓解,不一定是血栓消失,可能是血栓脱落流向肺动脉,酿成更大风险。
及时接受专业诊疗。一旦确诊血栓,应积极配合医生评估治疗方案。如今微创取栓技术成熟,患者不必过度恐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