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 | 数字病房 让护理更有温度
厦心运用患者数字孪生协同模型,进行患者风险预测并给予照护干预建议,辅助临床护理工作。
厦心运用雷达技术远程实时监测患者状态,遇离床情况可自动触发风险警示,护士可在多终端平台快速响应与处置,实现智能化离床监护管理。
厦心“免陪护”管理模式下,护士为住院患者提供线上点餐服务。
生病住院,“一人看病,全家受累”是长期困扰患者和家属的难题。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医院”)率先打破传统,通过全院“免陪护”管理模式,以信息化手段精准破解临床痛点,构建起一套高效、安全的智慧护理生态。值此护士节之际,让我们走进厦心医院,看护理团队如何以信息思维和创新意识,重新定义护理服务的边界。
信息护士:架起临床 与信息的桥梁
“免陪护”模式的顺利运行,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强力支撑。然而,传统医疗场景中,医护人员与信息科之间常因专业壁垒而沟通不畅。“工程师不懂临床需求,医护人员又难以准确表达信息技术诉求,结果双方都心累。”厦心医院副院长陈媛回忆道。
为打破这一僵局,2016年起,该院创新性地培养“信息护士”——既精通护理业务,又掌握信息化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护士能精准识别临床痛点,并用流程图、界面设计图等形式将需求可视化,直接与工程师协作开发系统。“从‘抱怨问题’到‘解决问题’,护理团队逐渐成为医院信息设计的主导者。”陈媛介绍。如今,借助AI技术,厦心护理团队进一步拓展智慧护理场景,将“免陪护”模式推向更精细化、个性化的新阶段。
智慧设备:织就安全防护网
“点滴输完了没人叫护士”是家属对“免陪护”的最大担忧之一。心血管患者输液往往需要精确控制速度,传统推注泵成本高昂,多在ICU使用。面对这一难题,厦心医院护理团队主导研发了智能输液管理系统:
●实时监测:护士通过PDA扫描患者腕带,即可查看液体量,自动根据推注速度计算剩余量,倒计时并预警;
●全流程联动:数据同步至病房大屏及静配中心,便于实时监测并提前配药,避免延误;
●三级预警:红黄绿三色提示剩余药量,护士可科学规划巡视优先级。
这一系统不仅减轻了护士工作压力,更让患者和家属彻底告别“盯着输液瓶”的焦虑。
防跌三件套:跌倒,尤其是老年患者跌倒,是“免陪护”模式下的另一大风险。厦心住院患者65岁以上老人约占70%,护理团队结合信息技术与可穿戴设备,打造“雷达监测+智能手表+智能鞋”的立体防护体系:
●雷达监测:试点病区床头安装雷达,高危患者下床时触发责任护士智能手表震动报警;
●智能手表:智能手表不仅有护士端,还有患者端。患者佩戴手表,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血氧等指标,防范心血管突发事件;
●智能鞋:通过步态、压力传感等参数分析预判跌倒风险。
一名心衰患者的家属感慨:“以前总担心老人半夜起床摔倒,现在护士比我们还先知道情况,太安心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设备还可延伸至居家场景,实现“住院-居家”无缝守护。
护理转型:从“人力守护”到“智慧赋能”
厦心医院的实践证明,护理的价值远不止于执行医嘱。在信息思维的驱动下,护士从传统照护者转型为流程设计者、技术创新者。他们抓准临床痛点,联合技术团队,用信息技术解决临床问题,将“免陪护”的痛点逐一化解,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
“护理信息化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堆砌,而是对患者需求的深度回应。”陈媛总结道。未来,厦心医院护理团队将继续探索AI、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让“免陪护”模式惠及更多人群,为医疗护理行业树立智慧转型的标杆。
链接:厦心医院护理团队获全国“发明创业奖 项目奖”一等奖
由中国发明协会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发明家论坛暨发明创业奖颁奖典礼上月在北京举行。厦心医院《住院患者血糖全流程精细化智能管理系统》获“发明创业奖项目奖”一等奖,为福建医疗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
住院患者血糖管理是临床护理的核心任务之一,但其复杂性、动态性和高风险性始终是医疗质量改进的难点。厦心医院护理团队结合临床工作需求和流程,主导设计开发了该系统,包括PDA(手持终端机)和护理信息系统(NIS)两部分,功能模块有血糖录入、胰岛素注射、数据统计分析、健康教育等,可实现自动筛选患者、推荐注射部位、提示胰岛素注射量及失效日期等多种功能,通过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闭环式血糖管理系统。
该系统自2018年投入临床使用以来,实现了住院患者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的智能化管理,强化了血糖精准化管理水平,减少了人为误差,提升了临床护理工作效率,更好地保障了患者安全。目前已推广至国内9家医院,临床应用效果反馈良好。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疗”和智慧医院建设的不断深入,厦心医院护理信息化持续探索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主导设计上线信息子系统35个,获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4项,主持科技部及市级课题7项,发表相关期刊论文17篇,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及省市级奖项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