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施婧:以团队之力 行温暖之护
在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进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专访了急诊科护士长施婧。从重症监护室到急诊科,她用近二十年的护理生涯,诠释着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与坚守。
初心如磐:从重症到急诊的使命传承
“小时候,家人患病的经历让我立志学医。”回忆起踏入医学领域的初心,施婧眼神中满是坚定。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毕业后,她在重症监护室深耕近十年,2013年考取中华护理学会危重症专科护士。这段经历,不仅让她积累了丰富的重症患者管理经验,更塑造了她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敏锐的临床洞察力。
“在重症监护室,看着患者在精心护理下康复,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句感谢,都让我无比感动。”施婧说,正是这份感动,让她始终保持着对临床工作的热情。2019年,医院整体搬迁急诊科开科,施婧毅然迎接新的挑战,开启了在急诊一线的奋斗征程。
急中有序:急诊科的团队力量与专业突破
“急诊科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接诊的患者是什么情况。”施婧坦言,面对急诊工作的高强度与高压力,团队的力量至关重要。自急诊科开科以来,她带领34名护士组成的团队,以科室为家,相互支持,携手前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个团队可以走得很远。”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团队始终保持着高效协作,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在专业提升方面,医院致力于将护士培养成全能型人才。她介绍,医院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鼓励护士开展循证护理,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缩短了住院周期。同时,医院紧跟医疗技术发展步伐,注重提升护士的信息能力。随着AI技术的发展,他们还积极探索其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从文献翻译到科研创新,AI成为提升工作效率、拓展工作思路的有力工具。
温暖守护:细节之处见真情
在施婧看来,护士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更要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她分享了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一位因急性心梗住院的老人,对施婧下班前关心他是否寒冷、叮嘱护理员加床被子的举动铭记于心,再次住院时写下7页长的感谢信;还有一位从漳州转来的夹层患者,单亲带着八九岁的孩子,护士们主动为孩子买餐,悉心照顾,直到家属到来,这份温暖让患者和家属深受感动。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施婧强调,在心脏急救工作中,分秒必争是常态。为此,科室医护团队每年都会进行多次心跳呼吸骤停联合抢救演练,不断提升应急救治能力。
节日心愿:期待更多理解与尊重
当被问及护士节的心愿,施婧笑着说:“其实最希望能好好睡一觉。”话语中既有对日常忙碌工作的调侃,也透露出对休息的渴望。但她更希望,患者能给予护士更多的理解、尊重与信任。在她心中,这份职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更在于建立起医患之间温暖而信任的桥梁。
从重症监护室到急诊科,施婧始终坚守在护理一线,用专业与爱心为患者筑起生命的防线。在这个属于护士的节日里,她和无数护理工作者一样,依然忙碌在岗位上,践行着南丁格尔的誓言,书写着守护生命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