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厦门晚报 | 不吃药能治高血压? 微创手术可“降”压

2025-05-16
分享

微信截图_20250516091417.png

叶涛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经皮去肾神经术(RDN)手术。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为“精准测量 有效控制 健康长寿”。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约有2.45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难治性高血压占比10%左右。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而言,“有效控制”太难实现了,每天吃一把药物,都不能将血压控制下来,怎么办?那就手术!

微创手术能治疗高血压?是的!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医院)心内一科叶涛博士告诉记者,目前微创介入手术已写入高血压治疗的医学指南之中,为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全新选择。

五种降压药联用仍失控 手术实现降压

35岁的小陈(化名)早已被迫过上了“药不能停”的生活,每天光是降压药物就要吃五种,即便如此,高压仍然高达150-160mmHg。深知长期血压失控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的他,慕名找到厦心医院心内一科主任叶涛博士。

经过详细评估和筛查,叶涛判断小陈达到“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标准,遂向他建议一种新的治疗方案——经皮去肾神经术(RDN)。当得知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改善血压时,小陈既惊讶又期待。在充分了解手术原理后,他果断选择了这个新的治疗方式。

手术当日,小陈躺在介入手术台上,叶涛手中操作着介入导管,精准定位后实施射频消融。整个手术过程仅用一小时便顺利完成,术中患者无疼痛等不适反应。次日清晨查房时,当护士报出“128/82mmHg”的测量值时,小陈难掩惊喜:“血压终于降下来了!”当天下午,他就顺利出院返家。

术后随访显示,小陈的降压药物从五种精简为两种,更令人欣慰的是,他的收缩压始终稳定控制在130mmHg以下,他又有了重启健康人生的机会。

手术弥补药物局限 安全性得到证实

传统高血压治疗主要依赖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但部分患者因药物副作用无法服用药物或因药物疗效欠佳等因素,导致使用多种降压药物仍无法控制血压,经皮去肾神经术(RDN)弥补了药物治疗的局限,与生活方式管理、药物治疗共同构成高血压治疗的“三驾马车”。

此外,RDN手术还能为育龄高血压女性开辟优生新路径。“孕期部分降压药物有增加胎儿畸形的风险而无法服用,但持续高血压同样威胁母婴健康,通过这种手术,患者可减少孕期用药,降低胎儿药物暴露风险,为优生优育创造条件。”此前,叶涛团队已成功为一名想要怀孕的高血压女性患者完成此手术。

叶涛介绍,RDN手术通过微创导管介入,无需切开组织,有效消融肾脏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从而降低过亢的神经兴奋性,通过多重机制,达到长期降压的目的。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无伤口不留痕、恢复快,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出院正常工作生活。

有些患者会有手术是否安全的疑虑,叶涛表示,国际上已有长达10年的临床研究证实了RDN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目前,中国、美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都已经将其作为有效治疗高血压的一种手段,写入医学诊疗指南之中。

提醒:手术是补充而非替代 术前要经过严格筛查

需特别提醒的是,RDN手术有效性约为70%-80%,且并非所有高血压患者均适用,目前仅作为传统治疗的有效补充方案,而非替代。

叶涛强调,首先需要严格排除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明确病因导致的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优先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在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后,高血压便会得到有效控制。RDN手术还存在明确禁忌症,如肾动脉狭窄、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血管结构异常者,不适合接受该手术。

作为全国首批开展RDN的医疗机构之一,目前,厦心医院已常规开展RDN手术。此外,该院还开设高血压门诊,建立RDN多学科团队,进一步完善高血压诊疗体系。据介绍,RDN多学科团队是由心内科、影像科、内分泌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通过内分泌检查、肾动脉CTA/MRA等检查,精准筛查适应症患者。“完善的诊疗体系能够确保手术应用于真正难治性高血压群体。”叶涛表示。

科普:两大误区延误治疗时机

“即便高血压的科普话题已经老生常谈,但仍有不少的疑问和误区广泛存在于市民之中。”叶涛说,不少患者因错误观念延误治疗时机。

误区一:低压高无害

心脑血管风险同样倍增

“临床观察发现,中青年患者以低压升高居多,而老年人以高压升高为主。”叶涛强调,不过,无论收缩压(高压)还是舒张压(低压)升高,但危害性是相同的。“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二者其中之一或均升高,即可确诊为高血压,因此,切勿因‘低压高点没关系’的侥幸心理自我安慰,延误治疗。”

误区二:早吃药伤身

规范用药实为器官保护

“长期规范用药不会损伤肝肾,反而能有效保护心、脑、肾等器官受损害。”叶涛特别指出,高压每降低5mmHg,可使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0%,早治疗早获益。他发现年轻患者常陷入“能拖就拖”的心理误区,直到出现蛋白尿、心室肥厚等并发症才就医,但此时靶器官损伤多难以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