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厦心青年说|叶建熙:幕后付出,做危重症患者守护者

2023-09-27
分享

他是心外科医生的亲密战友

在手术室中掌握血液流动的“命脉”

他让心脏“睡着”后再复苏

为危重症患者带去希望

青年1.png


他是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厦心”)体外循环科负责人叶建熙。在幕后默默耕耘的他,往往不为患者所知,也很少亲耳听见家属的感激,却是很多手术中的“定海神针”,守护着一架架生命航班平安降落。正如那句歌词所言:“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青年2.jpg

叶建熙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担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福建ECMO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常务委员与副秘书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生命支持技术分会常务理事等职务。擅长各类体外循环灌注技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移植及各类危重患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在体外生命支持及机械循环辅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守护生命“航班”平稳降落


叶建熙出生在宁德古田的一个乡村,在他的记忆中,受限于早年经济和医疗条件,不少长辈长期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这让他梦想成为一名医生,将来有机会为乡亲解除病痛。怀揣着这样的朴素愿望,叶建熙走上从医之路,先后在省内外多个高水平的医学中心工作过,并于去年作为引进人才来到厦心,担任体外循环科负责人。来到厦心后,他结合先进理念、经验和医院优势,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工作中严把医疗质量关,高度重视器官保护,尤其是血液保护,通过优化管理流程、购置最新设备等一系列措施,做到尽量不输血、少输血、输“高质量”的血、在合适的时机输血,为患者带去更多益处。


到今年,叶建熙已在体外循环领域深耕了24年。体外循环是利用一系列特殊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流到体外,经人工方法进行氧合、气体交换、过滤等处理,再输回人体的生命支持技术。心脏全年无休、日夜跳动,而大部分心外科手术却需要打开心脏或大血管进行操作。叶建熙的任务就是让时刻跳动的心脏暂时“休眠”,为外科医生创造手术机会,“施工”结束后再让心脏恢复跳动。听上去似乎简单,但手术中心脏停跳接受手术,血液循环全靠体外循环机器,此刻患者的“命脉”就在他手中,必须时刻盯紧仪器屏幕,全神贯注关注各项数据变化,保护好心与脑等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尤其是体外循环和自体循环切换的过程中 ,全身血液流速、血氧饱和度、血压等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必须确保平稳过渡。“就像控制飞机平稳地起飞与降落。” 叶建熙回忆,这份工作责任重、压力大,自己年轻时“没少做噩梦”。


体外循环医生是心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但往往不为患者所知。对此,叶建熙很淡然,他认为,每份工作总有台前幕后,每个岗位都需要尽全力认真对待,“能为患者生命提供保障,就是这份职业最大的意义”。

青年3.jpg

图片

生命接力播撒希望“种子”


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可以较长时间使用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也是危重症患者的“救命神器”。由于这项技术风险高、难度大、普及起步较晚,不少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开展较少,叶建熙时不时会收到外地医院的会诊请求,和团队带着仪器奔赴省内甚至省外。最高峰时,一周里每隔一天就出一次外院会诊,可谓是连轴转。


青年4.jpg

▲叶建熙主任带队前往外地会诊,抢救转运患者


去年底,宁化的一名老师突发心梗、心脏骤停,当地医院进行了心肺复苏抢救并植入了支架,但由于患者心功能受损,循环不能维持,生命体征极其不平稳,医院立刻联系了厦心请求支援。此时已是深夜,叶建熙和团队迅速集结,凌晨3点赶到当地,为患者顺利置入ECMO;患者稳定病情后,即转运至厦心继续治疗。叶建熙和团队通宵工作近12个小时,经过接力治疗,患者最后顺利撤机,无任何并发症,康复出院,回归正常教学岗位。


参与这样的“接力赛”,叶建熙义不容辞,但他更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一家医院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向更多医生、更多医院推广ECMO的规范操作,才能挽救更多生命。为了将这项技术向基层普及,叶建熙早在2018年就主导开展省内各地市的“重获新生,八闽同行”ECMO交流会,今年还在医院的支持下开办了ECMO技术培训班,吸引了省内外诸多医院的医生参加。


前两个月,叶建熙就收到了好消息——泉州一家医院成功运用ECMO抢救了一名暴发性心肌炎患者,而参与抢救的急诊医生,正是今年培训班的学员。“顺利抢救,生命体征稳定,没有血栓。”那名医生在抢救成功后,特地给叶建熙发来了喜讯,感谢他的指导。叶建熙也倍感振奋,他说,自己将继续努力,把希望的种子播向更多地方,让更多的危重症患者“跨越生死鸿沟,重获新生”,迎来生命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