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海西晨报 |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负责人陈翔: 突破创新 当好心脏“守门人”

2023-07-19
分享

20多年前,好莱坞电影《亡命天涯》创造了当时的票房神话,而一名福建少年被电影中睿智勇敢、正义善良的医生主角所打动,一颗理想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20多年后,他穿梭于手术台之间,用精湛技术修复“心门”,为患者带来新的生机。他就是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厦心”)结构性心脏病科负责人陈翔。

17.png

陈翔


博士、副主任医师,现任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负责人。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复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的微创介入治疗。担任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会员、厦门大学医学院MBBS讲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委员、EHJ中国青年编委、CIVA中国青年编委。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地市级课题研究,发表多篇SCI论文,第一作者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195。

    

挑战尖端技术

让高龄患者免于开胸


2017年,还在读博的陈翔登上了美国一场国际学术会议的舞台,他的课题汇报引来了参会的厦心院长王焱的注目。会后,王焱与陈翔谈及厦心即将搬迁新址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陈翔深受触动、心生向往,怀揣着对事业的赤诚与热爱,在2019年博士毕业后加入了厦心。

来到厦心后,他一方面在擅长的冠脉治疗领域不断精进,另一方面不断挑战高难度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探索突破。结构性心脏病是目前国内心血管介入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医院的青年骨干,陈翔跟随院长团队参与开展了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等瓣膜性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了丰富的心脏瓣膜病微创治疗经验。仅去年一年,他参与的瓣膜性疾病手术就有300多台。

18.jpg

年过八旬的王奶奶(化名)患有二尖瓣重度反流合并房颤,不但走路都喘得厉害,甚至无法平卧睡觉。陈翔与团队为其开展了二尖瓣钳夹术,在患者的大腿上切开小口子,通过股静脉入路穿房间隔放入夹合器,夹住二尖瓣瓣叶返流最严重的部位。这种微创的术式避免了传统开胸手术带来的创伤与风险。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一天王奶奶就可以下地,术后四天便出院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原本走路都要别人搀扶的王奶奶还跳起了广场舞,原来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的房颤,也因为二尖瓣反流的好转而消失。“看着患者有了更好的生活质量,挺有成就感的。”陈翔笑着说道。

不过,新技术的攻克并非一帆风顺。陈翔回忆,一开始挑战二尖瓣手术,从早上9点做到凌晨4点也不过做了3台,靠着日积月累的钻研再加上器械的更新,现在最快50分钟就可完成一台手术。现在,他还朝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努力——跟随院长参与国产瓣膜相关器械的自主研发,希望未来能够把进口材料高昂的价格“打下来”,造福更多瓣膜病患者。


深耕临床研究

希望造福更多患者


在忙碌工作的同时,陈翔坚持在临床研究领域深耕。他认为,做100台手术拯救的是这100人,如果能提出更先进的治疗理念、改良一个术式、优化一个流程,将帮助更多医生拯救更多的人。

19.jpg

来到厦心以后,他发挥自身专长,在实战中积累临床经验,同时查阅大量文献开展临床研究。他曾协助王焱院长主持CSC重大A类项目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也自己主动主持课题,用科学研究解决临床问题。例如,他主持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无植入技术,先通过影像学进行精准评估,再根据患者情况采用药物球囊治疗,避免急性心梗放支架后再狭窄、支架内血栓等问题。他致力于探索无植入技术的规范化治疗,造福更多的患者。

选择成为一名医生也许只要一个理由,但坚持做一名医生,却需要无尽的汗水与热爱。睡在医院值班室、做手术到深夜是陈翔工作的常态。陈翔平均一天要喝3杯咖啡,是院内群里点咖啡外卖最频繁的人之一,甚至还喝出了心得:“空腹喝澳白,餐后喝美式。”可他仿佛不知疲倦,谈及专业知识,总是滔滔不绝、眼神放光。紧跟国际前沿、参与开展尖端技术,是陈翔的“快乐多巴胺”。

他相信,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只要你想去做,事情总能办成”。他也希望通过实践与努力,为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